「只守不攻」的國民劣根性:被軟弱打敗的臺灣

2018-02-09 00:00
「只守不攻」的國民劣根性:被軟弱打敗的臺灣

臺灣人替敵國提出的「一帶一路」想了十萬個「為什麼」,卻懶得去問自己一句「我們到底能做什麼」。「一帶一路」對臺灣沒太多有意義的影響,卻占用臺灣社會菁英的腦容量長達5年,這難道不是北京的莫大勝利嗎?


或許是臺灣近30年來的教育環境、政治體制與社會氛圍所致,許多臺灣人的血液裡被後天性地強灌了一種「懦夫基因」:怕惹是生非、喜歡貪小便宜,同時又老愛責怪他人。

整個社會無論公家機關、學校還是企業,都壟罩在一種巨大到令人窒息的官僚文化下。偏偏於此同時,臺灣又存在著「鬧事心態」、「嘲諷心態」極端強盛的媒體文化與酸民文化。兩者相加,就形成了「什麼都怕」、「什麼都不敢冒險」、「什麼都不敢承擔」的悲哀國民性格。連路邊有人出車禍都不一定敢伸手搭救,就怕被反咬一口。


圖片來源:udn

想要守成、只顧好自己,賺點安安穩穩的小錢,在舒適圈裡享受著「小確幸」,但這樣的保守人格卻導致臺灣人連自己都顧不好,只能坐看自己所有的事物逐漸被他人奪走,終致一無所有。

這樣的性格已經讓臺灣人在許多層面得到惡果。商人只敢踏足會說中文的地區,即便去到越南投資,也成天窩在臺灣人社群裡;當中國不再是勞資低廉的淘金天堂時,臺灣人回過頭來,才發現自己背後的整片東南亞市場都已經被韓國人、中國人搶得先機。

演藝產業也是這樣。長年向中國輸出影劇文化與流行音樂的臺灣,幾十年來沒有創新與進步。因為怕賠錢,所以始終維持著小成本、小製作,不敢對創意與人才砸重本。當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自己有本錢發展自己的影視娛樂時,臺灣綜藝山窮水盡,中國對臺灣「逆輸出」流行產業的一天終於到來了。於此同時,小小的韓國早已把自己的流行產業推向全世界。


圖片來源:新華網

偏偏我們又特別怕事,所以總喜歡把任何一點外在威脅給誇大。即使是一點點的風吹草動,我們也喜歡用史詩等級的手法把它描繪成一場災難。我們每天都「差點被國際孤立」,每天都「差點與世界脫節」。最恐怖的事情,莫過於把一個無能的人丟進一個想像出來的絕望深淵。

如果遇到外敵,這樣的國民性格無疑會成為敵人手中掌握的一個巨大把柄──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全世界最龐大的敵人:中國。

中國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「一帶一路」的構想。接下來幾年內,臺灣無論公家機關、新聞報導、學術研究,一大群人都把心思花在鑽研這個所謂的「一帶一路」計畫:中國到底抱著怎樣的企圖?準備要做哪些事情?已經做了哪些事情?可能帶來怎樣的效果?能不能藉此逐步掌握全球?

去年一帶一路峰會在北京召開,國內還有人指責不關心一帶一路的人「目光短淺」、「井底之蛙」、「沒有國際觀」,彷彿一帶一路就是習近平頒布給全世界的聖旨,不去看它就等於與世界脫節。



圖片來源:中時

荒謬的是,臺灣人替敵國提出的「一帶一路」想了十萬個「為什麼」,卻懶得去問自己一句「我們到底能做什麼」。我們的社會鼓勵後生晚輩無止盡地去瞭解敵人的一舉一動,卻不准他們鼓起勇氣提出一點對策;他們一旦開始試著這麼做,我們就會攻擊他「草螟仔弄雞公」、「不自量力」。

不管「一帶一路」達到了什麼樣的經濟效益,中國的目標已經在臺灣身上達成了:中國希望你照著他給定的命題去思考,他們不希望你跳脫他們的邏輯去行動。「一帶一路」對臺灣沒太多有意義的影響,卻占用臺灣社會菁英的腦容量長達5年,這難道不是北京的莫大勝利嗎?

不會想辦法解決困境,只會盲從與人云亦云。不鼓勵進取與冒險,只喜歡倚老賣老與潑冷水。臺灣真正倒下的那天,整個社會氛圍與教育體制,都是同罪。

※本文於2018年初發表於台海之鷹

精選文章
© 2018 關於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