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媒體《網易》在去年3月以「越來越多的女孩嚷嚷著“去父留子”,勸大家還是別做夢了,不現實」為題,那篇文章是這樣說的「……如果女性選擇“去父留子”,……獨自承擔起這些經濟壓力。……。她們不僅要在工作上表現出色,還要在業餘時間照……更為嚴峻的是,當母親獨自承擔育兒責任時,她還需考慮如何同時贍養自己的父母。……能去父留子的是那些身價上億的大女明星有錢人。普通女性就算月薪3萬,這3萬要養自己養家庭,……認清現實吧。」
網易新聞這篇評論,實際上就是在講,當今天一個女人真正遇到這樣的狀況時,往往是沒有辦法獨自承擔的,畢竟女性在講求去父留子的社會文化脈絡,是一種卸責,而非像男人一般,本來就傾向擔任領袖的心態,倘若真的這一天來臨,沒有家財萬貫,女性通常無法擔負這樣的社會角色。
主管中國大外宣,對海外華人進行統戰的「中華網」也羅列多項一個健康的孩子,不能沒有雙親的幾個原因。中華網是中國針對海外華人特別開設的媒體,主要透過對海外華人宣揚中國傳統文化、節慶等達到認同與統戰,他在報導中羅列3個問題。
1沒有父親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自卑
對於孩子來說,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是他們獲得自信和安全感的來源,而父親的缺席,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殘缺,那些缺少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,普遍會更自卑、膽怯和不合群。
2沒有父親的孩子社交能力會受到影響
和社會大環境一樣,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,孩子的社交能力最初都是起源於家庭教育。男女之間性別的不同,自然待人接物和處事方式也是不一樣的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,自然會在家庭中學會與不同性格、不同性別的人如何來交往,而那麼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,則是在這一方面會有較大的缺失。
3父親的缺失會影響孩子的婚戀觀
那些從小生長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,是沒有辦法體會到父母雙全家庭孩子的喜怒哀樂。而父親角色的缺失,也會影響到孩子對以後婚戀的態度和嚮往程度。這類孩子對於婚姻問題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,一種是沒有那麼強烈,認為單親生活也很好,對於和異性交往的態度有些抗拒甚至懼怕;另一種也可能是極其渴望婚姻,想要體驗正常的家庭生活來彌補自己童年的不足,但這樣的孩子在對伴侶的選擇和相處上卻是無所適從的,婚後家庭和成員關係的處理上,也許不會融洽,最後也加劇了婚姻的失敗。
去父留子,更像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,在中國單身女性是不可以做試管嬰兒的,因為試管嬰兒需要提供夫妻倆的結婚證,否則就是不合法的。不過這樣的情況在國外比較常見。
我們可以對中國新聞媒體的立場持相反立場,但你們平常那麼愛看中國的資訊,身處中國資訊的下游,極端左派女拳們,連中國這種體制要救生育都不能搞這招了,你們那套,註定無法實現,而且也傷害不了男人,撼動不了父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