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克蘭的戰場藝術也是中國害怕的東西

2023-06-15 06:00
烏克蘭的戰場藝術也是中國害怕的東西
       俄烏戰爭持續延燒,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潮,人民在戰爭中流離失所,烏克蘭境內斷垣殘壁,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紛紛在這場戰爭表達了抵抗決心,用自身作品描繪戰爭,其用意在以藝術作為對人類戰爭悲劇的提醒,很多人認為藝術應該獨立於任何意識形態、保持中立,但事實上,社會是藝術的根源,藝術則反映社會。
       藝術不可能與社會分離,更代表當時的價值觀與政治傾向,例如日本全面暫停演奏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《1812序曲》,此曲為紀念一八一二年俄軍擊退法軍贏得戰爭勝利的一部管弦樂曲,而改以演奏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《芬蘭頌》,描述當時俄國以殘暴手段剝奪芬蘭人民言論自由和自治權,激起芬蘭人民的反抗,最後一段聖詠曲更是將全體芬蘭人受帝俄蹂躪的悲憤之情宣洩出來,代表芬蘭民族光明的未來。
       戰爭最能激起藝術家表達價值觀,人民從這些作品中深刻體會到戰爭無情與殘暴,雖說這些作品無法阻止不人道的事情發生,也無法挽救生命,更保護不了任何一個家庭不受戰火摧殘,但戰爭中的藝術品最大意義和目的,就是讓戰爭所犯下的罪行袒露在陽光下,藉由人們四處宣揚展示這些作品,為飽受戰爭摧殘的人們在最悲觀時刻,得以振奮精神。
        俄烏戰爭中藝術家們創作許多聲援烏克蘭的作品,不斷出現在社群網路,著實反映烏克蘭人英勇抗戰過程,雖然沒有一樣藝術作品能抵擋來勢洶洶的坦克入侵,但這些作品卻是藝術家們最寫實的描繪,藝術就是人性最真實的呈現。

精選文章
© 2018 關於我們